第七十三章 玉皇! (第1/2页)
地球时代,人们在训练AI的时候,经常会受困于一个问题。
数据的质量太低,同时,数据的总量太小。
比如人们想要训练一个工业AI,很显然它需要大量来自工厂一线的真实数据。
但这些数据是很难获取的。一座工厂凭什么要把自己的数据交给你?
就算给了你,你怎么确认这些数据都是真的?
这还是情况比较好的时候。情况更坏的,是一些需要直接从互联网上采集数据的AI训练。
互联网上数据鱼龙混杂,大部分数据都可以被视之为垃圾。要靠一堆垃圾来训练出高度智能的AI,怎么可能做到?
但在李青松这里,一切都不是阻碍。
用于训练此刻这一套工业AI的数据,全部都是我自产的,全部来自真正的工厂一线。每一个数据我都能确保百分之百真实。
数据总量太小?
开什么玩笑,总计数万座工厂和基地,各种工业门类几乎全部涵盖,想要什么数据就有什么数据,想要多少就有多少。
就连芯片工厂,我都有十几座,年产芯片5亿多枚,够不够训练?
不够?不够我再造一些就是。反正正好要提升芯片产量。
相比于曾经地球上的人类同行们——虽然此刻一切证据都显示人类文明似乎并未存在过,一切都只是自己的错觉,但李青松仍旧固执的认为这一定是某个阴谋,人类一定存在过——李青松此刻无论是数据总量还是数据质量,都足以碾压。
在足够多且质量足够高的食物喂养之下,这一套工业AI迅猛的成长了起来。
在训练之中,李青松还开始着手同步进行下一项工作。
光纤化改造。
他将原本用于连接不同基地和不同芯片的数字通信线缆全部替换为了光缆,于是,不仅信号稳定性极大提升,通信速率也直接提升了十几倍。
完成光纤化改造之后,李青松也同时建造了其余足足五座超算,同时开始了不同门类工业AI的训练。
在李青松的规划之中,适用于不同工业场景的AI系统,自己一共要训练出约100个,分别部署在不同的工业体系之中,以实现生产效率的极大提升,和对于人力需求的极大降低。
人力需求降低了,生产效率提升了,单个克隆体能发挥出来的作用自然就会成倍提升。
自己便可以在克隆体数量没有增加的前提之下,再度大规模提升总体生产力。
除了这100个分行业工业AI之外,李青松还打算训练出一个总AI,由这个总AI来管理和协调下属的100个分行业AI。
之所以如此设置,是出于在不同星球建设分基地的考虑。
因为通讯延时的存在,李青松无法实时控制位于其余星球的克隆体,工业生产便无法进行。
这样一来,自己还怎么开发其余星球?
有了AI技术,一切问题便迎刃而解。
到时候,自己便可以将实时性要求较高且较为基础的工作全部交给AI去做,自己部署在那里的克隆体只负责输入决策即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