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字:
关灯 护眼
笔下文学 > 大明元辅 > 第282章 宫里宫外(十四)孟古哲哲之智

第282章 宫里宫外(十四)孟古哲哲之智

第282章 宫里宫外(十四)孟古哲哲之智 (第1/2页)

看来但凡懂军事的人都知道,大明的汉军主力远征西域是一件难度很高的事。这当然也是事实,毕竟汉人大军是典型的农耕民族之军,别说大军主力通常都是步兵,就算是其中的骑兵也非常依赖后勤,他们可并不善于游牧那套千里奔袭就地给养的搞法。
  
  当然,不是说汉军骑兵连在草原上找个水草丰美的地方喂马都不会,这个问题其实有别的缘故。
  
  就拿蒙古人来说,他们之所以能够进行超长距离的高速远征,其根本原因还是在于蒙古军队作为牧民的生活方式,以及整个蒙古大军军队的结构。
  
  比如说在蒙古西征的过程中,蒙古帝国牲畜往往大规模随军前进。这些牲畜无论是马匹、骆驼亦或是牛羊,其实都是非常重要的生产工具。尤其是其中马匹和骆驼,不仅可以用来作战和运载货物,最为重要的是,这两者也往往是蒙古士兵一些生活必需品的来源。
  
  在蒙古士兵出征时,他们往往会一人携带多马,这些马的作用不仅是作战时换骑,同时母马的奶水所制成的奶制品,也是蒙古士兵重要的食物来源。而且马尾和马鬃毛一类,还可以用来制作绳子。而牲畜的粪便,则是非常重要的燃料来源。
  
  牧民的牲畜本身就是他们的生产资料,因此军队携带大量牲畜远征,就等于已经保证了他们的生活许多生活必需品的供给。
  
  当然,光是携带牲畜,自然并不足以解决全部的问题。尤其是伴随蒙古军队前进的大量马群、骆驼牛羊等牲畜,他们所需要的草料和澹水,自然同样相当庞大。
  
  因此,蒙古军队的行军和征服,往往必须依赖于丰盛的草场才能给予支撑。作战方式非常简单明了:骑兵部队先行,如果对方没有强弓劲弩或者重甲步兵,那就直接进行重骑冲杀,将对方快速赶进城内;
  
  如果对方有强弓劲弩或者重甲步兵大军,那就斜切射击或者曼古歹放风筝,将敌军严重削弱之后再冲阵击溃,将对方赶进城内。
  
  此时就可以进行围城,并等待己方后续补给部队和攻城部队了。一旦补给部队到达,立刻安营进行补给。然后在攻城部队几轮攻势下打破城门,骑兵再次攻击并突破城门,破城进行屠杀。
  
  完成侵略后,骑兵部队进行短时间休整,等待前方兵哨归来,立马赶往下一个城池,而后方大部队就留下收拾战利品和人口。
  
  也正因如此,蒙古大军在开拔之前,一般都会派出小股骑兵,或者是依靠商人收集情报,以确保军队的牲畜不至于因为没有充足的食物和饮水而出现严重损失。
  
  如果将蒙古西征,和其他历代游牧民族的迁徙路线相对比,就会发现两者有着惊人的重合。由此可见,蒙古人行军对于草场的依赖可见一斑,也并非是哪条路都能瞎走。
  
  顺便一说,蒙古在对中东地区的征服过程中中,常常出现的一个现象是,蒙古人会有意识的对当地农田灌既系统进行破坏。
  
  这一方面是为了瓦解当地的反抗能力,另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则是为了迫使农田荒废,从而被蒙古人改为草场方便行军使用。
  
  不过这种十分缺德的做法并不是每次都能奏效。在约旦河谷地区,旭烈兀将主力撤离仅留怯的不花一支偏师,很大程度上正是因为约旦河谷地区的牧场不足以维持蒙古军队庞大的牧群。
  
  同样,这一问题也发生在欧洲,东欧茂密的森林使得蒙古人即使征服了罗斯诸部,也难以在当地维持长期驻军,并借此为基地扩大战果。也正因如此,莫斯科人才最终能够囤积力量,最后反噬金帐汗国,导致金帐汗国最终没落。
  
  不仅数百年前的蒙古人是通过这样的办法长途奔袭,即便只是三十多年前,俺答汗派切尽黄台吉进行的西征同样也是如此——他走的可不是河湟那条丝绸之路故地,而是横跨大草原直击瓦剌诸部。
  
  高务实当然也知道这些情况,大致总结就是:汉军西出只能走丝绸之路,依托强大的国力,硬生生拿银子“开路”打进西域,因为汉军没有规模巨大的牲畜群作为给养来源;
  
  蒙古人西征则偏偏不能走近乎荒漠化的古丝绸之路,而要再靠北一些走大草原,这样才能确保牲畜群不至于在途中因为食物和饮水不足而遭受重大损失。
  
  回看前些年察哈尔人的西逃也会发现,他们选择的路线是戈壁与草原相交的地区。这个主要就是担心太深入草原可能被土默特人追上拖住,然后被明军赶到,明蒙联军对其进行围剿。所以他们不能离开草原,不能真往戈壁上跑。
  
  高务实之前和朱翊钧说起对西域察哈尔作战的规划时,朱翊钧就提到过叶尔羌地区太远了,“除非你能说动土默特再来一次西征,否则这仗不好打。”
  
  不过当时高务实没有接茬,反而把话题岔开了。这并非是高务实认为皇帝的话不对,恰恰相反,说服土默特和鄂尔多斯——甚至还可以包括科尔沁部在内的蒙古人随征,那绝对是最好的办法。
  
  之所以高务实当时不愿意接茬,主要还是因为这些蒙古部落的首领并非寻常朝臣,要想说动他们出兵,那肯定要拿出相应的利益,并且最好能让他们相信这样的举动不会给本部落带来多大的损失。
  
  简而言之就是要有得赚,至少确保不能亏本。当年能控制他们靠的是利益,那么显然,现在要驱使他们也需要利益。
  
  高务实当时之所以不接茬,就是因为这个消息对他来说实在是事发突然,他还没想好用什么利益去和土默特他们做交易,那当然不能随便接茬。
  
  不过现在他有了点想法,可以在家里讨论一番了。当他说出可以利用土默特、鄂尔多斯和科尔沁等部蒙古人力量时,黄止汀和刘馨都深表赞同,但一说到要以利益交换,她们二人也不由得皱眉。
  
  倒不是说不愿意给利益,而是在于给什么。按照高务实所言,朝廷为此需要准备“白银两千万两,军粮三百万石,骆驼至少三万峰”。即便她们不是户部尚书,也知道这对于朝廷而言绝非易事。既然朝廷自己都很困难了,那还拿什么给蒙古人呢?
  
  “蒙古人以前似乎很喜欢大明的奢侈品,妾身没记错的话,像是丝绸、瓷器、金玉器这些,一直都是京华卖给他们的商品里很重要的一环。”刘馨到底是秘书长,虽然她并不主管商贸,但还是有些了解。
  
  黄止汀却皱眉道:“这或许是事实,但如果事关千里远征,需要动员的兵力动辄数万甚至更多,恐怕单单是加大对他们供应奢侈品并不足够吧?”
  
  高务实想了想,忽然转头朝孟古哲哲道:“孟古,叶赫是女真诸部中与蒙古渊源最深的一部,领地也紧邻蒙古,又和科尔沁关系密切。以你之见,蒙古人除了喜欢大明的奢侈品之外,还有什么喜好?亦或者说,还有什么可望而不可得的?”
  
  孟古哲哲历来是高务实一妻三妾之中最少在政务、军务中插话的那个,平时比甲斐姬更少在这些事情上表态。除非高务实直接开口询问,她几乎很少主动表达看法,往往显得最为人畜无害。
  
  这很符合她在原历史上作为努尔哈赤四位大妃之一的死后评价:“后庄敬聪慧,词气婉顺,得誉不喜,闻恶言,愉悦不改其常。不好谄谀,不信谗佞,耳无妄听,口无妄言。不预外事,殚诚毕虑以事上。”
  
  不过,高务实并不认为孟古哲哲是没有主见、没有能耐——笑话,她没能耐还能培养出远比努尔哈赤更厉害的皇太极?
  
  要知道,皇太极的厉害可不只是表现在他成为后金大汗之后,事实上在那之前,皇太极就已经很厉害了。这种厉害,仅从他能成为大汗一事上就能看出很多,因为当时他要成为大汗,至少面临六大不利。
  
  其一,幼年丧母。皇太极的生母就是叶赫纳拉氏孟古哲哲,原历史上她十四岁嫁给三十岁的努尔哈赤。皇太极十二岁时丧母,当时孟古哲哲年仅二十九岁,这是皇太极继承大位的第一个不利条件。
  
  其二,父亲太忙。努尔哈赤起兵前十年,内忧外患,强敌四逼,日理万机,无暇他顾,自然也没有时间照顾他,以至于皇太极少年生活有着极大困难。这是皇太极继承大位的第二个不利条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我的恐怖猛鬼楼 夏日赞歌 剑道第一棺 为了长生,我挖自家祖坟 修行,从变成反派开始 谁与争锋 最强末日系统 三国之无赖兵王 了不起的盖慈比 仙尊天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