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字:
关灯 护眼
笔下文学 > 大明元辅 > 第281章 朝归倭附(圆八)笑容背后

第281章 朝归倭附(圆八)笑容背后

第281章 朝归倭附(圆八)笑容背后 (第1/2页)

一点看似不经意的小插曲过后,高务实、董一元、刘綎三人便去做了陛见的报备。这是题中应有之义,毕竟是打着回京述职的旗号来的,该有的程序的还得要有。
  
  不过,虽然今天宫中有大喜,但通政司和司礼监的人办事反而似乎有些异常高效,不多时便来了一位大太监专门处理。
  
  来者不是别人,正是刘平。刘平前次去朝鲜前线面会过高务实,当时是皇帝想要拿走泗川海战中缴获的日本降船,这需要高务实的配合表演。
  
  但是那一次,高务实并没有同意这个设想。当然,他也不是生硬拒绝,而是在提出这样做会面临的一些问题之后,又给出了另一个能更好的为皇帝解忧的方桉。
  
  当时的情况是,皇帝想要那些船只,是希望掺和一手海贸,而掺和海贸的根本目的则是开源——说人话就是想赚钱。
  
  当时皇帝提出的说法是想搞个由内廷主导的贸易船队出来,也在海贸中分一杯羹。
  
  高务实的回绝虽然看似婉转柔和,说得那叫一个轻言细语,但其实他对这件事的拒绝态度非常坚决,是秉承着一定要劝阻皇帝这一计划实施的。
  
  甚至,高务实当时都做好了一旦皇帝不同意,自己就坚决请辞的打算——不是装模作样的请辞,而是真辞,即如果不被允许,他不介意自己挂冠而去。
  
  为何一贯很配合皇帝的他,那一次会如此坚决?因为这件事背后的动机虽然简单,但最终的发展在高务实看来却一定会走向失控。
  
  失控,是高务实最不能容忍的事,尤其是大明这样一个庞然大物的失控,那后果之严重根本不能想象。
  
  高务实认为,如果此时皇帝想要拉上内廷的宦官们搞皇家舰队,且不是搞海军,而是去搞海贸,那么这件事最终必然走向失控。
  
  为什么?因为大明皇室在这件事上是有前科的:郑和下西洋就是前科。
  
  郑和下西洋本身自然是中国航海史上的一大壮举,后世对此已经有很多研究,也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但是问题在于,郑和下西洋带来的利益,在分配上出现了严重失衡,反而给除了皇室之外的其他利益群体——无论文官、武将、勋贵还是世俗百姓,都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危害,这就要不得了。
  
  高务实认为,下西洋带来的问题具体而言有三点比较重要:
  
  其?就是刚才说的,郑和下西洋带来的贸易收益主要惠及皇室,而对民间?计多有影响。
  
  从郑和船队带回来的货物来看,大都是苏木、胡椒等奢侈品,这些物资基本上只能供上流社会消费和把玩,难以有直接的投?产出?。
  
  这也就是宣宗时期还在做车驾郎中的刘大夏敢于公然质疑郑和下西洋举动的理由:“三保下西洋,费钱粮数十万,军民死且万计,纵得奇宝?回,于国家何益?”
  
  刘大夏在后世经常挨批,他本人思维保守固然是真,但他这句话其实问得不算错,特别是最后一句:“于国家何益?”——你皇室的确是赚大发了,可单方面付出代价的却是整个国家啊!
  
  此外,郑和下西洋产?了极大的社会影响。由于大量白银和黄金通过贸易顺差流?大明,其在解决中国自唐宋以来贵金属紧缺问题的同时,也使得永乐年间货币贬值近三成。
  
  同时,由于造船任务繁重,使得南方造船地区的??匠户大量逃亡,南京区域的船?匠户甚?锐减了四分之三以上,在?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计。
  
  这一点,比较一下高务实给京华造船工匠支出的薪酬就知道,那可是远远高于朱棣给的。可见皇家搞下西洋,造船工匠乃至于相关产业工匠其实都是在接受极端的剥削,这剥削程度甚至到了让人宁可冒着杀头的风险逃亡,也实在没法再干下去的地步。
  
  同样,这也就是宣宗时期在罢下西洋的同时,朝廷下诏“凡采办、买办物件并打造海船木植物料等项营造物料悉皆停罢”的原因,也就是朝廷也承认了,这么做的确对民间、对匠户的压迫和伤害很大。
  
  其?是大明官营海外贸易体制极大地抑制和影响了私人海商和豪强贵族从海外贸易获利的机会,使得他们因分配不均衡而坚决反对下西洋活动。
  
  当时朱棣采取的海外贸易官方独营政策,是非常不尊重经济规律的,不但与宋朝时期?励私人海外贸易无法相?,连元朝时期被后世诟病不已的官私合营的“官本船”体制都不如。
  
  不管怎么说,“官本船”好?还是?种公私合营的国家垄断混合经营体制,是官方出本钱和出船,雇佣私人海商代理经营,获利后由官家和私人七三分账,多多少少还有点“市场经济”的痕迹在里头。
  
  然而,朱棣的垄断经营体制就无异于“吃独?”,在自身赚到盆满钵满的同时,严重损害了广大海商和试图分?杯羹的豪强贵族的利益,不但遭到了他们的坚决抵制,还使得民间?私风?蔓延。
  
  这些利益受损的社会阶层当然不会坐以待毙,遂利用各种?段反对下西洋?动,并由此形成牢固的利益共同体,如本书卷一就提到过,徐阶就曾指挥家人直接参与海上?私。
  
  当时沿海边防面对有朝中重?作为保护伞的?私队伍,已经到达了“守?不敢问,戍哨不能阻,?向蒙蔽公法,相沿数十百年”这种耸人听闻的地步,朝廷因此损失大量关税。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彼时高拱才觉得与其如此,反倒不如宣布放开海外贸易经营权,即所谓“听海商贸易,归征其税”,这样至少可以保障关税。
  
  也正是在这样的利益勾结之下,纵然皇帝三令五申要求海禁,可面对的也只能是文官们的阴奉阳违。
  
  所以说,郑和下西洋事实上是保护官方独占的海上对外贸易不受其他势力阻挠的一种行为,当然也会遭到文官集团和其背后利益集团的强烈反对。
  
  其三则更是直接,朝廷为应对进?过剩带来的商品价格下降局面,采取内部倾销,即“折俸”这一损招,加剧了朝廷官员对下西洋活动的反感和厌恶。
  
  由于下西洋是官营贸易,其计划式的经营模式和官僚管理带来的低效,使其最终不可避免地?进了经济规律的死胡同。
  
  比如说,随着大量胡椒涌?市场,胡椒价格持续?低。短短两年时间,到永乐五年,大明国内的胡椒价格就已经下跌?0.1两/斤,降到洪武年间的?半。如此?来,利润空间大幅缩?,市场也趋近饱和,皇室仓库?的胡椒、苏木堆积如山。
  
  为了解决胡椒积压问题,?不想减少利润,因此从永乐五年开始,明廷利用“折赏”、“折俸”的方式,把苏木、胡椒当成奖金或?资发给下层吏员,甚?是上层的文武官员。更有甚者,朝廷在发放过程中,还不肯低价卖给各级官员、吏员。
  
  永乐?十?年,在胡椒的市值已经低于0.1两/斤的情况下,折俸时竟仍取洪武年间0.2两/斤的价位。这就太狠了,要知道本来明廷的俸禄就是历代最低?平,胡椒、苏木折俸的做法无异于进?步克扣?资。大?官员对此敢怒而不敢?,于是纷纷把郑和下西洋当成了降薪的出?筒。
  
  这样一来,在?众官员的?诛笔伐下,郑和下西洋的壮举瞬间就成了“劳民伤财”之举。到了正统元年,内阁以年幼的英宗之名义,命南京守备太监王景弘停罢采买营造,明初的下西洋贸易?此方才正式落幕。
  
  正因有此前车之鉴,高务实搞海贸才非要拉上一大批人一起搞——明面上京华的主要“合伙人”是勋贵集团,但暗地里还有许多由高务实“代持股权”的实学派官员早已参与其间多年。
  
  按照高务实地观点,参与的重要人物越多,不仅他在朝中面对的压力就会越小,而且由于这些人哪怕不办工厂、农庄,仅仅在其家乡或者势力范围内采买货物,也能强有力的拉动当地经济发展。
  
  所以,高务实在海贸这一块从来不吃独食,别说勋贵和实学派官员了,江南的勋贵和财阀、海商也同样可以加入京华的商队一起出航(但是之前说过,京华是要收一定比例护航费的)。
  
  他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自然是让海贸惠及更广泛的民间,让更多人看到海贸的好处并受到海贸的良性影响,从而拉动贸易搞活经济。
  
  而皇帝想要搞内廷贸易船队,虽然暂时来看其规模当然有限,可是从长远上来说就有极大隐患了。
  
  就问一点:皇帝的贸易船队要不要交税?如果不交税,久而久之,其他需要缴纳海关税的船队如何能竞争得过皇家船队?要知道,因为海贸的利润高,高务实定的海关税可是整个大明朝最高比例的直接税。
  
  那么,能不能让皇帝也交税呢?理论上来说是不能的,这就好比皇庄、皇店的收益都是直接由内帑接手而与户部无关一样。如果皇家有了贸易船队,也一定不会有户部什么事,一切经营活动及收益都将由内帑自行负责。
  
  以上这还是皇帝不搞贸易专营的情况下,如果哪天皇帝说某种商品只能由皇家船队特许经营,那几乎就是要复刻下西洋导致的问题了。
  
  所以说,正是由于皇权在理论上没有边际,所以很多事不得不防微杜渐,一点苗头都不能有,有也一定要及时扑灭。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我的恐怖猛鬼楼 夏日赞歌 剑道第一棺 为了长生,我挖自家祖坟 修行,从变成反派开始 谁与争锋 最强末日系统 三国之无赖兵王 了不起的盖慈比 仙尊天幽